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。
精选优秀少儿书刊!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教育园地 >
学校教育:家校能否商量着来
来源于:中国教育报 作者: 上传时间:2014-08-04 点击数:22040
    

    《孩子小学刚上一个月,就有点害怕上学》、《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》等有关家长对学校教育不解的文章,曾在去年底引起网友热议。针对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,不久前,深圳市教育局联合深圳新闻网,在全市范围组织了以“理想学校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,包括邀请家长进校园“再当一次小学生”,开展“家长心中理想的小学”主题征文,发起家长、教师、校长和教育专家进行“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”在线对话等。在“深圳论坛”上,这一系列活动的话题被点击3万多次。参加活动的家长陆续把活动经历和感悟发到论坛上,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。 

  长期以来,在家长心目中学校是什么样子?深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放低姿态、邀请家长进学校的做法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?学校教育究竟能否做到由“学校和家长商量着来”? 

    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游戏。

  一次特殊的“体检” 

  家长“眼睛往哪里看,心往哪里想”,就是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地方。家长的不满意,多数是因为对学校不了解。 

  深圳育才四小是“再当一次小学生”活动的选点学校。深圳新闻网通过网络报名的方式,最终选取11名家长代表进校园。当育才四小校长崔学鸿接到通知时,第二天家长代表就要进校园,这意味着他根本没有时间准备--在第二天的活动中,学校的每个程序、每个角落,教师的每个举动都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家长以及摄像机镜头面前。 

  在崔学鸿20多年的校长生涯中,接受这样的家长监督还是头一回,他告诉全校教师:“不用刻意表现,做好本分就行;监督有益提升,发现不足就改进。” 

  “平时虽然也经常到学校,但都是接完孩子就走。要说对学校的了解,也只是知道孩子的班级和老师。”杨女士的女儿是育才四小的学生,得知市教育局和深圳新闻网征集家长到育才四小“再当一次小学生”,她立即在网上报名,没想到被选中了。 

  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回到学校,和孩子们一起走路上学,一起上课,一起参加课间活动,一起吃学校食堂饭菜……从早到晚,家长们发现自己从没有如此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当前的学校教育,因而有许多发现,许多感悟。 

  有很多细节引起了家长们的注意和好评,比如,校门口的电子屏上,滚动显示着名人名言和当天过生日的学生的名字;教学楼的每一级台阶上,都写有一种“好习惯”;课间做学校自编的手语操“感恩的心”,师生一起做…… 

  家长对这些细节的好评,让崔学鸿有点意外,也很欣慰。“家长的不满意,多数是因为对学校不了解,或者是了解但不理解。从育人的本质来说,家校关系天然密切,如果学校教育不让家长‘进来’,就会人为地造成许多误解!” 

  杨女士上了四年级(3)班的一节英语课,课堂是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的,她被老师安排在一个小组里。以前她听孩子回家说“小组合作学习”,总担心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。但这次她发现,她的担心有些多余。 

  “40分钟里,每个小组都要到台上展示小组合作设计的物品,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,每个单词和句子都熟练掌握并运用了,而且还有拓展的单词和句子。老师不时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和错误的地方。可以看出来,学生是主角,老师是导演,有串词,有合作展示,孩子们都很放得开,大胆地表现自己。” 

  彭女士的儿子患有多动症,她进校园重点看的是学校如何对待少数“问题孩子”,如何引导他们成长?在她听课的班上,她发现后排有个孩子上课时不停扭动,经常想起来走动,但小组伙伴每次都耐心地“稳住”他。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,这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:“老师,我知道!” 

  彭女士本以为老师会因为他没举手就站起来,不让他回答问题,但老师马上把机会给了这个孩子,并且对他并不圆满的回答进行了表扬。当彭女士了解到这是一个自闭症患儿时,她非常感动于老师对这个孩子看似随意却用心的关注。 

  “老师能这样用心地对待这个孩子,说明学校教育不是简单地把‘问题孩子’推开,让他们越走越远。这一点是我们家长最想看到的!”彭女士说。 

  育才四小是深圳第一批向家长公开承诺“减负增效”的学校之一。但作业少了,孩子轻松了,不少家长心里反而不踏实。在此次活动中,家长们了解到,育才四小为确保教学成效,采取了“40保4”策略,即提高每一个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,确保学生4个“1小时”: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多于1小时,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,每周参加社团活动不少于1小时,平均每周参加“红领巾小区”活动不少于1小时。 

  感到有收获的不仅仅是家长。崔学鸿说,学校在这次活动中也有收获,家长“眼睛往哪里看,心往哪里想”,就是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地方。他把这次活动称为一次特殊的“体检”,学校主动回应家长和社会关注,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疑虑,对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水平非常有帮助。

  家校合作为何障碍重重 

  家校沟通以学校单方面的“通知”、“指令”居多,家长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;短信除了“告状”、“训人”,还有就是给家长布置任务…… 

  家校关系天然密切,但现实中为何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合作?在参与“理想学校”的话题讨论中,不少家长和网友发出这一疑问。 

  “就普遍情况来看,学校和家庭、老师和父母之间缺少的是有效的沟通:一些老师一味地教学,忽略了孩子的素质培养;而家长认为,孩子交给了学校,有学校教育,还用父母操心吗?”家长黄先生表示,在深圳这种大城市,节奏快,压力大,家长普遍都对子女只有“养育”而少“教育”,就算是有些家长想好好教育孩子,也会由于专业知识不足,反而把子女当成实验室的“小白鼠”,最后不得不放弃。 

  家长司女士说:“教育是需要学校、教师、家长共同努力的事业。家长一定要多和班主任、任课老师交流,在交流中挖掘孩子多方面的潜力,家长可以更好地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发展。” 

  家庭教育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,各地中小学也在积极提倡家校沟通,但为何这种沟通显得障碍重重?记者了解了北京、深圳、南京、温州等城市的情况发现,家长们反映较多的是,现在的家校沟通以学校单方面的“通知”、“指令”居多,家长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。 

  北京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,学校开设的家校信息平台确实很方便,她每天都会接到三五条短信,甚至更多,但大部分短信都是告诉她,孩子在学校又出了什么问题。“我们每天也要为工作忙碌,一看到这种‘告状’短信,上班的心情别提多差!再者,我也不明白,学校就是专门解决教育问题的地方,不管什么问题都告诉家长,学校的作用在哪儿?” 

  短信除了“告状”、“训人”,还有就是给家长布置任务。深圳一位家长说:“老师把作业要求发给家长,要家长检查、签名、批改等。像我们这些非全职妈妈,多数是在私企上班,很多时候要加班,回家很晚了还要面对这些任务。感觉老师认为家长是闲的,把课堂之外的事全部推给了家长。虽说父母是孩子的‘第一任老师’,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可以当老师的!” 

  “育人虽然是共同目标,但是怎么育人还需要达成共识,这需要有平等的沟通;另一方面,从共识到共为,还需要协商式的合作,让家长真正作为一股力量参与到教育中来。”崔学鸿说。 

  他举了一个例子:有些家长抱怨学校“门难进”,但是如果就学校安全管理听取家长意见,绝大多数家长都赞成校门要严格把关。现在在育才四小,所有家长每天送孩子都只送到校门口,因为经过和家长的多次沟通后,家长们都认同了学校的观点,“只送到校门口”不仅有安全的考虑,还有教育的考虑--“家长多送一步,孩子就晚成长一天”。 

  “即使是好事,也不能学校一方说了算!最好是商量着来:事情做之前,先听听家长的建议;事情做了之后,再听听家长意见。能让家长参与的,就双方一起做。”崔学鸿认为,学校应该尊重家长的感受,并且相信家长的判断力,“商量体现尊重,商量汇聚智慧。家长一旦认可并且参与了,学校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了”。 

  从家校合作现状来看,学校如何看待和理解家长的角色与作用,是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。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开展此类活动也是想明确这样的理念,即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,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建设力量,也是教育的基本服务对象。构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,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。 

  事实上,只要有了信任感,家长都愿意相信学校,配合老师来教育孩子。育才四小倡导的“赏识教育”对家长颜女士触动很大:“平时对孩子批评多于表扬,参加这次活动后,我也学会了赏识,以后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。” 

  学校可以开放,教育可以商量 

  学校应该学会“打开自己”,主动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,确立自己作为“社区一员”的地位和影响,让学校教育更开放、更包容,更有说服力。 

  作为本次活动的“后台策划”,深圳市教育局对这次系列活动提出了“提升教育服务质量,提升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”的目标。从深圳教育近年发展来看,这样的活动并非偶然。 

  记者了解到,深圳南山区、宝安区在推行社区教育购买服务、建设社区教育三级网络、优化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等方面成效显著,2010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;福田区、罗湖区等区统筹建设“区—街道—社区”三级家长学校、优化整合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。此外,全市还组建了家长网校,在深圳教育网推出中小学网络课堂和电视教育点播平台,实现万节优质课免费点播,点击量达140余万次。 

  此次“理想学校”系列活动的策划,更是激发了深圳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教育问题的热情。参加此次进校园活动的深圳家长以及参与讨论的市民、网友都表达了对教育的期待。这些声音,其实是一个个具体的心愿,也是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理性探讨-- 

  深圳家长彭女士提出,在孩子就读的小学,女老师占半壁江山,一二年级的教师,除了体育老师是男性,其余清一色“娘子军”。“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,应该多增加一些男性老师,别让男孩子太女性化了”。 

  “为什么城市‘小眼镜’多于农村孩子?为什么统计调查孩子体质越来越差?这些都需要认真反思,教育不能因噎废食。”周先生认为,学校应该增加体育活动,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。有些老师现在好像怕承担责任,只会“圈养”学生。经常听孩子说,老师不让他们课间十分钟到操场上去玩,怕发生事故,叫他们在位置上休息。 

  网友王先生建议,“学校能否改变早上8点15分上学,晚上4点10分就放学的安排?对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做适当调整,不要把孩子推向校外的托管班,这样也就相应减少了孩子与校外小店的垃圾食品、抽奖活动以及网吧的接触。” 

  …… 

  在“深圳论坛”上,此次活动的话题有3万多次点击量。参加活动的家长后来陆续把活动经历和感悟发到论坛,也引发许多网友评论。 

  “这是一次打造和谐教育环境的有益尝试。”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家长和网友的意见对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,深化学校和家庭、社区关系,改善区域教育生态很有启发。目前,深圳正在研究制定《实施“全民素质提升计划”工作方案》,把推动家校合作、发展社区教育等列为重要内容。 

  根据这项方案,深圳今后将把家长委员会建设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突破口,发挥家委会民主监督、参与教育教学、实施家长教育等作用;将采取建立市、区、街道、社区四级社区教育机构,建立学分银行、试行教育培训券等多项措施,让市民拥有多元、便捷的学习渠道;学前教育实施“早期教育指导计划”,通过组织讲座、主题沙龙活动,设立在线专题网站等方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。 

  “当下学校更多的是‘国家的学校’,而非‘社区的学校’,或者说‘在社区’,但并非‘属于社区’,这样的状态很容易导致学校要么是社区中的一座‘孤岛’,要么是单向的被利用。但是,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,家长和社区中的其他组织及人士在知识传递、教育影响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,这是现代学校不容忽视的合作伙伴。”正在进行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的北师大教育学部副教授朱志勇建议,学校校长及其管理团队以及教师是否具有“大教育”的理念与格局,将会影响到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构建。 

  学校应该学会“打开自己”,主动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,在承担国家所赋予的教育使命同时,也确立学校作为“社区一员”的地位和影响,让学校教育更开放、更包容,更有说服力。 

  家长心中理想的教育 

  我眼中的学校是不要只有“功利”,而没有“功德”。如今的学校,大门两边挂满了牌匾,初看相当震撼。有时静下来一想,学校一学期迎接好几个评估,还有精力抓教育吗?这样的学校虽然有绿色学校、健康学校、安全文明校园、教学模式改革学校等荣誉加身,但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座大山:有评比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做材料、补材料,就要全体动员、一致行动创造氛围。正常的教学活动有可能中断,慢工出细活的教育就会被加快,教育的效率就会受影响。--网友“zx393” 

  记得儿时我就读的小学位于乡村,校园没有围墙,无边无际。可以说大自然就是校园,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。而如今校园被圈了起来,当然圈起来自有其好处,但物质不能都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,得让校园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,绿树成荫,四季有其特色,留住它往日的活力,它自身的教育功能将大大发挥作用。--网友“33爱你一万年” 

  一个理想小学,它的教学宗旨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,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。它要拥有稳定的教学团队、经验丰富的老师、成熟的教学体系、与时俱进的的教学方法。理想小学的学生不仅是家长的孩子,也是老师的孩子;理想小学的老师应该是家长的朋友、孩子的朋友。这里的老师可以接受、包容每一个孩子,不管孩子落后与否,都要认真地帮助他们,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。--网友“伟彬”(以上观点来自“深圳论坛”) 

  家长心中理想的教育 

  我眼中的学校是不要只有“功利”,而没有“功德”。如今的学校,大门两边挂满了牌匾,初看相当震撼。有时静下来一想,学校一学期迎接好几个评估,还有精力抓教育吗?这样的学校虽然有绿色学校、健康学校、安全文明校园、教学模式改革学校等荣誉加身,但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座大山:有评比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做材料、补材料,就要全体动员、一致行动创造氛围。正常的教学活动有可能中断,慢工出细活的教育就会被加快,教育的效率就会受影响。--网友“zx393” 

  记得儿时我就读的小学位于乡村,校园没有围墙,无边无际。可以说大自然就是校园,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。而如今校园被圈了起来,当然圈起来自有其好处,但物质不能都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,得让校园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,绿树成荫,四季有其特色,留住它往日的活力,它自身的教育功能将大大发挥作用。--网友“33爱你一万年” 

  一个理想小学,它的教学宗旨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,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。它要拥有稳定的教学团队、经验丰富的老师、成熟的教学体系、与时俱进的的教学方法。理想小学的学生不仅是家长的孩子,也是老师的孩子;理想小学的老师应该是家长的朋友、孩子的朋友。这里的老师可以接受、包容每一个孩子,不管孩子落后与否,都要认真地帮助他们,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。--网友“伟彬”(以上观点来自“深圳论坛”) 

  
    观点:学校开放重构其公共机构功能 

  学校,特别是名校的居高临下,想必许多家长曾经明显地感觉到:作为家长,经常被通知去开会或者接回犯错的孩子,被要求检查孩子作业,被要求签字确认因孩子“顽劣”而放弃对学校的要求,甚至被要求鉴定孩子的智商,以避免自己孩子的成绩拖学校统测成绩的“后腿”…… 

  而深圳请家长走进学校的做法,将学校置于家长的“审视”之下,学校从居高临下的地位走下来,改变了交流的方向,开始与家长平等交流,而不是工具性地看待家长,认为家长的角色只是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工作。放下身段,体现了学校把自己看作公共机构的组成部分,把家长看作学校可以依靠的、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,把家长同样作为教育的基本服务对象。 

  由于教育研究的专业背景,我多年在学校担任特聘专家,站在教师的角度,我也清楚地知道教师,特别是班主任的辛苦。一个班有40多个孩子,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按点、按时进行,一不小心就跟不上学校的时间表,一个家长一个月打个电话,那就意味着每天都有家长的电话打来。有些家长还往往有“不合理”的要求,老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网开一面,这也是造成老师排斥家长的原因之一。而深圳育才四小的尝试使我们认识到,沟通、交流的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,学校不仅要培训教师的沟通能力,更重要的是要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作为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,用制度固定下来。 

  作为教育学者,学校开放这件“小事”透露的绝不仅仅是家校合作共赢,它的意义在于公共机构的功能重构,学校是否能够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声音,其办学思想是服务公众还是体现专业权威性。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,普遍经历了学校开放的过程,“parents’voice be heard”(倾听家长的声音)曾经是社会要求学校放下专业权威主义的口号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家校合作是学校专业权威主义不断向公共服务精神转变的必然。 

  我国的教育机构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。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,我国成功地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义务教育的机会,实现了“办大教育”的创举。然而,机会满足后的教育机构功能塑造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。孩子们在学校里,不仅要学知识,还要基本完成社会化的过程,通俗地说就是既要“成才”,又要“成人”。“成才”和“成人”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没有矛盾,当有矛盾的时候,哪个更重要?长期以来,教育者心中“得天下英才而育之”的理念非常强烈,缺乏与义务教育相适应的公共精神,在许多时候,当我们教育者将“成才”的重要性超越“成人”时,就会要求家长和学生按照教师的规范去做,用统一的标准去“裁剪”多样化的学生。而精英主义的人才观就应该相应进行调整,要从“争优”,变成“保底+促优”,即达到最低标准,都是合格的学生,开设多样化的通道,开发学生的潜力。家校合作,走出了第一步。 

  深圳育才四小的开放,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公共服务精神建立的希望。不过,虽然深圳教育局在助推学校开放方面做出了尝试,但是,如果育才四小是主动开放,而不是在教育局的推动下开放,其改革意义就更加深远。